11年探索,紧跟国家战略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、贫困地区在“三农”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。武陵山片区跨渝鄂湘黔四省市,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协同发展的经济协作区。学校地处武陵山腹地,拥有30年农村职教办学史。2011年,根据《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》要求,以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为起点,针对武陵山片区职校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性不良、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针对性不强、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保障性不足”问题,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探索工作,2014年6月形成系列研究成果,同年7月至今,实施成果实践检验和应用推广工作。成果服务国家战略,对助力老少边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,具有重要实践意义。
育训并举,创新人才培养。①紧贴区域发展需求,明确“爱乡村、懂技术、懂管理、能创业”培养理念;确立服务“学生终身发展、新农村建设、产业转型升级、民族技艺传承”培养面向;探索“办好民族特色农村职教为中心,育训并举、就业升学并重、产教研结合为支点”培养路径。②紧贴人才成长需要,重构课程体系,将“基础素养+实用技术+管理技能+创新创业”培训课程纳入学历教育特色选修课;创新“室内课堂学理论+田间课堂练技术+产业课堂助双创+空中课堂促精进”教学方式;建设农民化师资库、实用化教材、实战化基地、数字化平台等教学资源。③紧贴学校发展需要,跨省建立“一团五联”区域性协同培养运行机制,争取“三方支持”条件保障,构建“过程质量关+素养达成关+创业效益关+示范带动关”评价体系。
成效显著,彰显社会影响。学生规模居武陵山片区中职第一、全国民族中职学校第一,助力返乡学生学员创业成功889人,学生孙章文获“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”称号,学员王贞六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”(习总书记接见)。教师团队获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、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,学校获批国家中职示范校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、全国温暖工程项目最佳实施学校奖。建成特色农业基地40万亩,助力黔江区获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,带动脱贫45132人。苗舞《银色山脊》获全国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(刘延东副总理接见);歌舞剧《濯水谣》等受邀在中央民族剧院、法国、巴西等地演出。贺国强、张德江、陈敏尔、胡衡华等领导到校视察,给予高度肯定,63所院校推广应用,成果被《光明日报》等媒体报道52次。